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不久前,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历史思维能力就是鉴往知来,善于运用历史眼光洞察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领导干部只有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增强历史担当,才能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才能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要读懂历史思维、领会历史逻辑。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清醒剂。历史思维是以历史史实为依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视野和发展规律中思考分析问题、把握前进方向、指导当下和未来工作的观点和方法。我们党一贯重视对历史规律的学习与总结和对历史经验的借鉴与运用。“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古人所说的“大道”,既是指治国安邦之道,也是指历史的逻辑、发展的规律。我们今天学习历史,就是为了在历史中寻找可资借鉴的治理之道,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由于“历史事实具有一次性、历史现象具有相似性、历史规律具有重复性”,领导干部只有把握住历史的这三个特性才算是把握住历史思维,才能在“历史之变”中探寻和把握“历史之常”,才能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要把握历史趋势、培养历史眼光。人们常说,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世界。开阔的视野、宽广的眼界从何而来?历史是一个重要源头。我们只有具备深邃的历史眼光,才能进入到人类千万年生活的纵深之中,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历史眼光具有纵深性。“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我们要端起历史望远镜把握前进大势,以贯通古今的智慧,分析现实的问题,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领导干部只有通过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了解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我们党98年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探索史,才能真正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做到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历史眼光具有整体性。“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我们要从整体上来观察历史,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要真正做到尊重历史、敬畏历史、正视历史,避免人为割裂历史,甚至搞历史虚无主义。领导干部只有具备整体的历史眼光,才能坚持以一域服务全局,围绕大局办大事,践行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历史眼光具有发展性。“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我们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不是为了纠结于历史,而是要把眼下的事做好。领导干部要用辩证、联系、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传统、判断历史趋势,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更加注重历史事实为当下发展提供的经验教训,真正做到以往工作同当下、未来工作相统一。
要增强历史定力、强化历史担当。领导干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于担当实干。通过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汲取历史智慧,强化历史担当,进而抓住发展机遇,作出历史贡献。要牢记初心使命,恪守人民情怀。纵观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从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中恪守人民情怀,时刻保持一颗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做出一番经得起历史、人民和实践检验的政绩。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定力。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社会思潮鱼龙混杂,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其中之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肩负着人民的重任, 担负着祖国的希望,必须时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深刻认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历史必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发扬革命精神,勇担历史重任。领导干部要通过对党史、新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的学习,深刻认识到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必须保持和发扬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革命精神,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现在和未来,始终闪烁着时代的光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更趋复杂严峻。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大力发扬革命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精神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中去经受考验,提高本领,积极作为,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原载于2019年10月29日《重庆日报》,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